感觉精力被社交掏空?主动保持冷漠的|亲密|天性|社交软件
发布日期:2025-01-04 15:33 点击次数:190
最近,有个词频频在我首页出现:Gap Day,指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挤出那么一天的时间摆摆烂、放放空、求得单日制的躺平自由(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Gap比如,有家不回,独自到家附近的酒店放肆地躺上一天。(图源网络)或者放下手机、关掉社交软件,在书店泡上一整天(小编真的佩服)。(图源网络)当然也有人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式畅玩一些诸如某泪的单机游戏。(图源小编本人 狗头.jpg)而要实现种种Gap Day的效果,我发现除了要暂时忘记工作以外,背后还主打一个要义:「切断社交,独自呆着」。因为持续、过载的人际有时候真的!很容易把人榨干!回忆一下:你上了一天班到家刚坐下,消息框又一口气弹出十几条信息;好容易等到周末,却被父母的突然来访、朋友的婚礼、孩子的兴趣班填满;想躺着安安静静刷会儿手机,但又不得不把这个时间留给伴侣... ...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给自己真正空出一点时间,因而会在某个时刻感到疲惫不堪。有个叫做社交电池(social battery)的概念就用来形容这种状态,意思是人们的社交精力值就像电池一样是有限的,且总会在某个时间点消耗殆尽。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想和大家展开聊聊「社交电池耗尽」这件事,以及如何才能及时、有效充电的方法。一起来看吧~社交过载的时代背景下,E人也难逃电池耗干过去,人们在固定的时间段接触固定的人,上班上学见同事同学、休息时见朋友、回家见家人伴侣。这种分段式社交,让心理能量持续性发展,有消耗有存入。但网络的发展,打破了社交地点的限制。当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联系上彼此,社交变得即时化、便利化的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将面临社交过载(social overload),指随着社交账号的好友不断增多,个体需要努力维持好友间关系,从而体验到过高的社会需要。技术心理学家Elias Aboujaoude提到,“在线交流有一个既定的规则——期望人们当即做出回应,人们也因此产生一种内驱的实时读取文本的冲动。”简单来说,收到消息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社交按钮就启动了,大脑会推测对方发了什么内容,看到信息预览就自动开始思考该怎么回。一套操作下来,需要消耗不少能量。更重要的是,在线交流不遵循线性交谈规则,同一时间点可能有几个人在和我们对话。若是在群聊中,要想跟上大家的节奏,还得实时爬楼。总而言之,有限的社交电池在过载的社交互动下,被加速消耗。而有以下三种特征的人,则更容易受到社交过载的影响,电量耗干得更迅猛和彻底——1. 内向、安静的天性气质类型(说的就是我们i人)根据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内向安静型的个体其大脑神经结构天然倾向于独处(Rokhin et al., 1963; Cain, 2012),与他人社交对ta们而言非常的挑战。若是和单独一人保持紧密联系还好,一旦是多人群体性社交,ta们的社交电池几乎是一格一格火速往下掉(Cain, 2016)。你可能会好奇,那外向的E人呢?大家都说E人通过社交获得能量,这是真的吗?一项追踪了被试12天社交及积极行为的研究发现,外向者同样会因过多的社交而精疲力尽(Leikas et al., 2017)。BBC联合杜伦大学发起的“The Rest Test”调查(2016)也显示,独处在自我描述为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中一样受欢迎,68%的人都倾向于通过独处来恢复能量。2. 高敏感、关系中的“神使”高敏感人群对他人的情绪觉察度很高,会习惯性体谅和照顾他人的情绪,给予他人最温柔的抱持。但也正是这份抱持,让高敏感人群在社交中往往消耗更多,ta们竭尽所能地调用情感关怀对方。明明自己很累了,却也不好意思开口,常常弄得关心完了一位朋友,紧接着又倾听家人的抱怨。(关系中的神使常有一种帮助别人的“使命感”。公众号主页回复“神使”,看看你是不是关系中的神使~)3. 追求完美形象管理、热衷于自我行为监控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水平高的人对于“这个场合中,我该如何表现自己才显得更合时宜”非常关注,ta们会根据他人的反应和环境线索,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表达和情绪态度。Ta们渴望给每个人留下完美的形象,但这种消耗能量的自我形象管理在信息过载时代,会格外的辛苦。毕竟,ta们将面临的或许是同时在三场线上交流中保持完美的自我。主动的冷漠,是终结人际过载负面影响的最佳选择人的社交电池就跟电子设备的电池一样,也需要及时充电、科学保养。一旦长时间处于电池耗干且无法充电的状态,或是边充电边使用,那么电池的“能用率”就会大大下降,也就是意味着更大概率,我们将陷入一系列糟糕的状态——认知资源耗尽,注意力难以集中。根据资源限制模型(resource limitation model),人类的注意力资源宝贵且有限,而社交会启用相当多的认知通道,高功率消耗后,我们也就很难再集中做其他事情(林崇德 et al., 2003)。从感觉“情绪倦怠”到彻底的“情绪无能”。这是一种共情缺乏、失去对他人或生活真诚兴趣的心理状态,还会易怒且焦躁(点击查看:“心麻了”:主动选择的「情绪无能」)。研究发现,超过日常互动频率有时甚至与“更高的死亡风险和更短的生存时间”有关(Stavrova & Ren, 2021)。因为过度的社交意味着低质量的社交,或更有压力的社交。因此,通常与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相关的健康益处可能会被它们造成的压力所抵消。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与过载的人际互动相抗衡呢?很简单,正如开头Gap Day背后所示范的那样:变得冷漠一点。其实,冷漠(apathy)和共情一样,也是人类天生携带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以提醒我们规避某些麻烦,为自己节约精力,学会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与其等到被动陷入冷漠的状态之中。主动选择冷漠,是一种更高效的自我保护方式。比如说,下班后及时关闭工作群组,天大的事等第二天上班、再不济吃完晚饭再回复(视个人工作情况而言);不重要不紧急的消息,看到后不想回复可以选择忘记它们;不想赴的约也不妨当场直接拒绝掉(社交压力瞬间变轻)等等。当被迫的情感互动减少了,接受的他人需求隔开了,人就有机会独处(solitude)了。换句话说,冷漠也是一种主动划出边界线的方式。设定健康的界限和实践自我照顾可以帮助管理我们的社交能量,并实现社交需求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平衡。哪怕在亲密关系中,夫妻双方能够在婚后保有一定独处的时间,也是提升婚姻幸福度的关键(Orbuch, 2012)。(很鼓励宝妈宝爸们放下孩子和对方,找机会单独呆呆要想利用好冷漠,这几点很重要虽然主动选择冷漠是为自己充电的好方法,但也讲究灵活启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就需要判断好准确的时机。当下述情况出现时,说明可能是时候采用人际冷漠策略了:难以集中精力干某件事情。工作或者学习很难进入状态,经常走神,总觉得有谁的消息没回,会不会有人找,无法保持注意力集中,思维不自觉地飘走。情绪倦怠(emotional burnout)明显,一看到消息弹出就感到厌烦、情绪也不再稳定。思维反刍(rumination)频繁。比如学习、工作中不停地反复思考,为什么自己没能表现得好,要是能在某个细节上更完善是不是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被亲近他人情感绑架。比如父母以“我为你好”为借口,拼命为我们付出,又以此来要求我们满足父母的期待和需求。类似的关系都会带来强烈的负担,渐渐地被各种负面情绪包裹。其次,鉴于人际关系有远近亲疏的区别,在人际冷漠的使用上,我们建议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关系相对一般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偶尔借鉴一些“糊弄学”的句式,看似回应了对方,但其实内心并没有真正投入到这段交流中——这时候我们的状态是“冷漠”但有用的。【小编:仅建议社交疲劳时使用,待人还是真诚最重要喔~】对关系亲密的人,试着直接向对方表达:我需要一些独处时间,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你或不在乎你了。这其实也是一个机会用于识别对方是不是好的伴侣or好的朋友。真正爱你关心你的亲密他人,会理解你的独处需要,尊重你的选择,不会因为你的拒绝就上纲上线。最后,去多多创造自己独处的空间和机会。例如提前规划和预留一天或一周中的某个时间段,专门给到自己,不论是去酒店发呆、宅家游戏还是去独自探索一些能让你感到放松的小事都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人际冷漠的目的在于让我们能和自己好好相处,自我充能结束后,再带着满满的社交电池,与大家真诚地交谈与触碰。不过,KY也提醒大家,尽管我们建议适时地在生活中使用“冷漠”这一行为策略,但并不建议大家长期维持它。因为长期的人际冷漠可能会导致孤独感、社交隔离和心理健康问题(Fishman et al., 2022)。